1991年10月16日,一场隆重且独特的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众多重要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了贺词,而独特之处就在于这次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只有一人。
他被人们称作“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这位伟大的荣誉获得者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世界各地。钱学森一得知这个消息,就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心情。
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他恨不得马上飞回祖国,用自己的所学造福人民,这也是他当年出来留学时许下的愿望。万万没想到这条艰难的归国之路,他走了好几年。
钱学森一直有一颗报国的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钱学森在科学界已负有盛名,被列入了国民党政权争取海外知识精英的名单之中。
在1947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探亲期间,胡适受国民党委托邀请钱学森担任当时的北京工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或交通大学校长。
图|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
深知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的钱学森婉拒了这一邀约,他不愿为国民党装点门面,在新婚之后毅然带着妻子到了美国。
但是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知道自己该回国了。
1950年,钱学森开始向美国方面提交辞职申请,着手办理回国手续。钱学森兴奋地收拾着行李并将自己这些年来的科研笔记和专业书籍整理了出来,整整800公斤。
他知道,这些资料会对祖国的航空建设事业大有帮助。
图|钱学森(前左下蹲者)和几位亚裔同事与冯·卡门及其妹妹在冯·卡门家中合影
美国得知这个消息后,惊恐不已,他们知道这样一个世界顶级的火箭专家的价值有多大,一旦钱学森回国效力,极有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所以坚决不肯放他出境。
一开始美国还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召开了一场可笑的发布会,宣称“在钱学森回中国的行李中查获秘密资料”,费尽心机宣传“钱学森即将携带机密回国”一事。
美国政府一口咬定钱学森触碰了美国的法律,并以此禁止钱学森出境。
图|关国海关和联邦调查局人员在检查钱学森的行李
这样赤裸裸的污蔑让钱学森忍无可忍,直接发表声明:
我想带走的只是一些个人的笔记,其中多数是一些我上课的讲义,以及未来我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我一点也不打算带走任何一点机密,或者试图以任何不被接受的方式离开美国。对着钱学森的行李,美国联邦调查局花费两个多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什么也没研究出来,只能将行李箱退还给钱学森。
图|钱学森和几位中国研究生在帕萨迪那(Pasadena)与周培源夫妇合影
但是美国却没有就此罢休,美国联邦调查局直接称他是“美国共产党员”。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更是气急败坏地说:“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兵力。即使枪毙他也不能放他出境!”
于是美国军方开始软硬兼施,一方面给钱学森开出更加优厚的条件妄图留住他,另一方面强行没收了他打算寄往中国的笔记资料,把他关押在洛杉矶特米那岛的拘留所里。
图|钱学森(中)和他的老师卡门(右)在德国哥廷根会见空气动力学家L·普朗特(L.Prandtl)
为了摧毁他的意志,白天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无休止的审讯。夜晚,用刺眼的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还每隔一个小时就把他叫醒一次,弄出巨大声响,不让他合眼。
在被拘禁了15天后,在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凑够了一万五千美金的巨额赎金,才把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保释出狱。
他出狱时,整个人的状态都很糟糕,体重下降了14公斤,并且不怎么爱说话了,与以前幽默风趣,能言善道的他判若两人。后来经过夫人蒋英的悉心照料,他顽强地挺了过来。
图|钱学森(左一)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时期留影,左一为年轻时的F·马勃(F.Marble)
之后,在接受采访时,钱学森以玩笑的口吻买谈到这件事事 :“和普通绑架案一千到两千美元的赎金相比,我真的挺替自己骄傲的。”
钱学森虽然被释放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未结束。
美国当地司法部在1950年11月到1951年4月这短短的几个月中针对钱学森召开了四次听证会,四次听证会的内容多达282页。
图|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研究生讲课
在首次听证会中,当地主审官古尔丘问到:“你想如何处理你的那些资料——有关航空和喷气推进的资料?”
钱学森:“那是我知识的一部分,还是属于我的。”
古尔丘:“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东西?”
钱学森:“那就保留在我心中。”
古尔丘:“你会让它对中国有用吗?”
钱学森:“那是我的财产。我有权决定给任何人。就像我有权把我的能力卖给任何人一样。”
图|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研究生讲课
从以上部分的听证会内容就能看出美国是有意为难,甚至是设着圈套让他去钻,还好这些都被钱学森一一化解了。
即便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还是在1952年2月针对钱学森作出了这样的裁定:驱逐出境但暂缓执行。
接着美国联邦调查局又对他进行了二十四小时的密切监视。在此期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军方的监视之下,随时会有人上门检查,连电话都被监听着。
图|钱学森一家和父亲在一起
钱学森的妻子蒋英本是一位艺术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只能暂停了自己的事业,留在家中照看家庭,他们也不放心请保姆,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保姆被美国联邦局收买来监控他们的言行举止。
得知儿子在美国的大致遭遇,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时常写信勉励他。
这样的生活艰辛且漫长。但是有了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以及自己一颗坚定的报国之心,在被滞留期间,钱学森先生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图|钱学森接受美国移民局审讯
他出版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且有巨大影响力的一本著作——《工程控制论》。
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它:这是一本开创性的著作也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钱学森的这本著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并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控制学的研究高潮。
可以这样说,这一著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还推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控制论的发展,为我国“两弹一星”相关科研工作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图|导弹
著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想要报道钱学森的伟大成就,直接被他拒绝了,在回复这一杂志时,他这样说到:事实上,我不是美国科学家,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
借此向美国政府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回国的希望。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回忆往事时说:“我们随身携带着三只轻便的手提箱,一旦美国同意,我们就能随时搭机回国。”
图|青年时期的钱学森
1955年5月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这天,钱学森像平时一样看报纸,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在报纸上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身影让他倍感亲切,那是自己父亲的好友陈叔通先生。
细看内容,他才得知陈叔通先生已经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了。看到这里钱学森心中有了一个主意,他觉得自己有救了,只要自己想到办法去联系陈叔通先生,就能有回国的可能了。
可是美国特务日日夜夜都监视着他,怎么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消息传出去呢?
为了能够确保这封信能够交到陈叔通的手中,钱学生进行了周全的思虑。
图|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求救信
他不知道陈叔通的地址,于是他想到了让父亲钱均夫代为转寄。但是若从美国直接寄给在上海的父亲,这必定会引起美国联邦局的注意。
若是这封信被美国联邦局搜查到,到时候再想找到合适的机会那就难上加难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他把这封信写好之后,夹在妻子蒋英寄给远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中,表妹收到信之后再寄到上海的父亲手中,这样一来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图|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结婚照
他在信中表达自己被美国政府扣留的情况,并且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国的心情。这封信跨越大洋,终于到达了国内,最后被转交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
国家立刻开始着手营救钱学森,发布公告谴责美国的行为。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就朝鲜问题与印度问题进行讨论。
即便经过多轮的磋商,但美国知道钱学森的重要性,故均以各种理由拒绝释放钱学森等留美人员。
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其实早在1954年6月17日,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给日内瓦美国代表团的电报中就这样说到:
根据非正式的审查,国防部迄今只发现一个人不能离境,那就是钱学森。最后,我国提出释放美军11名飞行员战俘交换钱学森等人。我国王炳南大使当着美国代表约翰逊的面拿出钱学森千里迢迢寄来的求救信,无情地戳破了美方的谎言。
经过几番周折,美国只好百般不愿地答应释放钱学森一家。
图|钱学森和家人在回国的船上
美国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感慨地说道:“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送给了中国!”1955年9月17日,历经波折的钱学森带着妻儿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距离他离开祖国已经二十年了。他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和喜悦。
这时他突然收到了一封署名是自己父亲的电报,上面写着:
很高兴你能回家,路上当心,中途不要下船。到了之后,我会让朋友在边境站迎你。图|钱学森收到的神秘电报
这封及时的电报给了钱学森一个警醒。
钱学森及家人在船上坚持了半个多月,直到平安抵达香港才下船。
经过漫长的航行,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平安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之后,他真诚地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表示:
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想念着的祖国,接下来的时光我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图|钱学森回到北京受到大家欢迎
一到上海,孝顺的钱学森马上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去在看望多年未见的父亲钱均夫时。言谈中,他曾提到关于那份电报的事。
钱均夫却说:“不是我发的。”钱学森心里充满疑惑,那是谁呢?谁会专门来提醒他这件事呢?
由于一回国,钱学森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航空、国防建设事业的第一线,所以电报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图|周总理与钱学森亲切握手
1955年冬天,归国不久的钱学森作为贵宾,到了位于东北的由陈赓大将领导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陈赓将军收到了这一消息喜出望外,一大早就坐专机到东北去迎接钱学森。
一见面,他就给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听后没有丝毫犹豫,回答得很干脆:
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也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大将听完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图|钱学森在东北考察
钱学森肯定的态度给在场的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他们几乎是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这个留美回来的火箭专家身上。
事实上这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时的我国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基础设备都和发达的美国和苏联具有明显的差距。
1956年,钱学森在了解国家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其中详细规划了我国导弹、火箭工程的发展方案。
图|毛主席邀请钱学森共进晚餐
同年,他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就在我国导弹研究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再对我国提供技术扶助,带走了科研资料和设备。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靠自己突破核心技术。
但钱学森没有气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带领研究人员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冒着黄沙,顶着烈日,不停地计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
图|钱学森与科研人员在一起
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1960年11月5日,新中国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喷出一团浓烈的火焰后,垂直上升,紧接着转弯,飞向预定目标,7分32秒以后,准确击中目标,发出春雷般的巨响。在场的工作人员欢欣鼓舞。
可这份欣喜并没有持续多久,1962年3月,“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仅仅飞行了几十秒就坠毁在地。这给了钱学森及其他科研人员巨大的压力。
图|“东风一号”导弹
要知道,每一次的试射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
从此之后,钱学森几乎是住在了基地,只在春节回家几天,甚至他的行踪对妻子蒋英也完全保密。
所幸钱老的努力没有白费,四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至此我国成为了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图|科学家钱学森和他的奖章
1966年10月27日,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美丽的蘑菇云震惊了全球,一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捍卫了国防安全,让新中国挺直了腰杆。
紧接着钱学森又把目光转向人造卫星和火箭研发。1970年4月24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研发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太空。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图|钱学森和朱光亚在中国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钱学森老先生十分重视教育,他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编写了第一部中国航天教科书《导弹概论》。
他对搞科研的年轻人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先生,以及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任新民先生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先生等。
没有钱学森,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迈入航天大国的行列。
图|钱学森参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颁奖仪式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钱捐出,用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1958年,钱学森《工程控制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到了一万多元的稿酬和奖金。
这在当时那个有人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是一笔很大的款项了。可他没有留给自己和家人,而是无私地捐出来为贫困的学生买了学习用具。
在他眼中,只有搞好了教育才能支撑起一个国家的未来。他曾幽默地说道:“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图|钱学森获得的“两弹元勋”勋章
其实多年来,在钱学森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当年那封电报的来源。没有那封电报的及时提醒,他很可能就会在中途下船休息,说不定会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终于在50年以后,从一份过期的保密档案中,他得知了这封电报是由当时的我国外交部所发。
为了不打草惊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借用了钱学森父亲的名义。这令钱学森十分感动,更加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图|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在授予荣誉称号的仪式上
祖国也尽最大努力给了钱学森良好的待遇,例如在生活方面为他配了一名专门的饮食安全化验员,负责钱老的食品安全。这是绝无仅有的优待。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也是新中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获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赞誉,他说:“我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图|孙家栋探望恩师钱学森
钱学森说过,他这一生有三次最为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在经历过漫长等待之后得知美国终于肯放自己归国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得知自己能和其他同志一起列入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列的时候。
除此之外就是在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那天,自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孙家栋探望恩师钱学森
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2009年10月31日,这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第二天,天降鹅毛大雪,三军仪仗队抬棺,全国各界数十万人聚到一起,为他送行。
图|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追悼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钱学森开启了中国人的航天事业,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放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科研一线的工作,回到祖国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奇迹,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威慑。
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完-
美国钱学森陈叔通蒋英钱均夫发布于:河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